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是互联网企业偏好加班原因
新京报讯(记者肖隆平)针对互联网行业再次引发广泛关注的996、大小周工作制,近日,新京智库举办“互联网企业用工大趋势”的线上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相关专家围绕互联网行业为何盛行加班文化,为何会出现以“人海战术”推动传统行业转型的现象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资本对运营的高效率要求导致组织科层化
针对互联网行业为何盛行加班文化,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范围表示,这受两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互联网时代,金融资本对于运营效率要求更高。这种绩效考核要求转化到企业层面,就会变成管理者对每个员工“拼命工作”的要求。互联网公司如果活不过今天就有倒闭的风险,所以公司的绩效考核方案是按天来计算。
其次,互联网行业虽说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领域,但是在行业层面和组织层面的科层化现象却相对比较严重。范围认为,在互联网行业,因为头部企业非常集中,从业者中有一部分即使是高技术、高学历人员,但他们就业面也有限。如果在头部企业不能适应,要跳槽到行业其他企业就很难找到同等福利待遇或者报酬的公司,因而他们只能接纳互联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因此,互联网公司里对于职位的要求会层层从更高级转嫁到最基层的员工头上。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何晓斌指出,加班文化盛行与行业高竞争是高度关联的。高竞争必然需要高效率。比如Facebook的口号是“move faster”,他们的公司文化也是追求高效率。在国内,虽然企业未必会完全强制他们加班,但是会给他们设定一个比较高的绩效目标,然后层层分发下去。要完成的目标高了,员工自然就必须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完成。何晓斌表示,这其实相当于半强制要求员工加班。
互联网创新非系统性创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超表示,互联网公司加班文化盛行,其实仍是对传统行业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模式的一种延续。也就是说,互联网行业创新并不是系统性创新,而是一种相对集中于技术上的模式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流动、协调和匹配等效率,但是并没有在劳动力方面有所创新。王超表示,互联网行业的劳动力成本节省,并不是真正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而更多的是一种成本转移。劳动力本身就成为成本转移的必然选项。
何晓斌认为,从组织社会学角度来看,行业里边的某类现象产生趋同效应,很多时候是模仿的结果。所以,互联网行业加班文化盛行,可能是因为行业里有公司这么做,其他公司也就跟着模仿。模仿是一些企业行为趋同的很重要原因之一,也就形成所谓的行业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孙文凯表示,互联网行业工资相对更高,从劳动者角度来说,这类似于一个效率工资。这就是说,给员工高工资,就意味着让员工高付出、高劳动。超时劳动就是在高工资激励下的一个结果。同时,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人工成本也是最大的成本,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从而节省人力成本,也是互联网公司对加班比较偏好的管理文化。
此外,互联网行业就业人员增速在全社会中确实是最快的,每年大概有8%以上就业人员的增量。互联网行业的平均工资涨幅接近10%,增速也是全社会最快的。因此,加班就是一个行业在快速发展期的基本特征。
王超同时强调,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而整个社会文化的形成,背后是由社会价值观来确定的。我们当下的价值观,对工作的重视程度高于生活、对事业的重视高于家庭。这就迎合了互联网行业的加班文化,加班文化也就有了土壤。
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改革部部长、副研究员冯丹表示,互联网行业这些年来确实发展迅速,但也正因如此,规则的缺失导致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自由”。这是导致该行业加班文化盛行的重要原因。如果把一个平台企业看成团队的话,是分制不均的,比如高管工资那么高,但与他的工作量其实可能并不匹配。因此,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还是需要制度跟上去。
编辑:王春蕊 校对:杨许丽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