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力资源管理员章节讲义:第四节企业员工与工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工作时间的构成,以及工时统计
的方法。
I知识要求】
一、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简答题)
1.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和定岗定员提供依据。对于生产性行业,通过工作时间统计,掌握工作时间利用水平的一般规律,可以为合理安排生产作业计划,督促和检查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必要而可靠的资料;对于服务性行业,通过工作时间统计,可以为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还可据此制定合理的定岗定员。
2.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产品成本中,人工成本部分需要直接根据工时统计资料进行核算,料费、管理费部分的核算是以人工成本为基础的,因而也间接依辏于工时统计资料。
3.为合理发放工作报酬、考核、奖励、晋升提供依据。企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通过工作时间统计,可以了解工作人员的病、事假,出勤情况以及有效工时利用情况,从而确定工资、奖金的计发。同时,通过工作时间统计可以对工作者进行考核,以作为对其进行各种类型的奖励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4.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通过对工作时间的统计,可以了解对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揭示工作时间利用中的不合理环节,找出工作时间浪费的原因,提出减少工作时间损失的各类措施,以促进工作时间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时问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发现和总结在工作时间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工作时间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工作时间的构成
1.日历时间。日历时间是整个时间资源的总量,是员工工作时间的自然极限。
2.制度公休时间。制度公休时间是指法定的公休日和节假日。我国的法定休息日,全年共有104天,加上全民的节假日10天,我国制度公休时间为114天。
3.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是指法定工作时间。它反映出能利用的工作时间的最大值,是考核企业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充分与否的标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文件规定,员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小时数分别调整为20.92天和167.4小时。
4.缺勤时间。缺勤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由于个人原因没有上班的时间。缺勤时间分为全日缺勤和非全日缺勤两类,前者是指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都未上班;后者是指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仅有几个小时末上班,其他时间上班。
5.出勤时间。出勤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员工实际上班的时间。
6.停工时间:停工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由于企业的原因造成员工上班但没有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如由材料供应中断、动力不足、检修设备、任务安排不足、等待图纸和设计更改等原因造成员工无法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但是,如果企业预先知晓这些原因,将公休日与工作日调换使用,。则工作日休息不算停工时间,公休日工作不算加班时间。
停工时间又分为停工被利用时间和停工损失的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是指停工后员工被安排从事非本职的其他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表明企业为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积极组织安排员工从事其他生产性工作的情况。但需注意,如果企业安排员工从事的是非生产性活动,则不能称被利用,不能计入停工被利用时间内。
7.非生产时间。非生产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员工出勤后由于行政原因安排其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时间。如占用生产时间的选举、党团组织活动、开会、参观和各种公益活动等。;
8.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在规定的工作时闻内,员工出勤后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它是工作时闻的核心部分。实际工作时间是制度内从事本职工作时间与停工被利用时间之和,即在规定的工作时闻内,实际从事本职生产性工作的时同与停工被利用从事其他非本职生产性工作的时间之和。
9.加班时问。加班时间是指在规定工作时间以外,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安排员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闻。
10.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全部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员工在规定工作以内和以外,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总和。
以上各种工作时间指标之间的关系如图1-13所示。
【能力要求】
一、工作时间的核算(计算题)
1.日历工日数与日历工时数
日历工日=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日历工时=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