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职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路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大批新职业应运而生,并获得蓬勃发展。促进新职业的健康发展,是对新经济时代需求的现实回应,也是构建我国全方位、多样化就业途径的需要。
新职业的基本特征
新职业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水平提升而逐步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性工作,是新兴业态中的新就业形态。自2015年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来,我国人社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三批新职业,其中包括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在线学习服务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等,新职业种类繁多,涵盖多个职业领域,使传统的三百六十行逐渐增长到如今的一千五百多行。职业具有时代性,新职业的劳动力要素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一是科技革命引发职业变革,对劳动力素养的要求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智能科技领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职业主要集中于智能科技、生活服务和健康医疗等领域,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纵深发展,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二是消费升级带来职业分化,劳动力市场的细分趋势愈发显著。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服务有了更加个性化的需求,这促使传统产业行业不断发生变革甚至转化为新职业。《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中介绍了多个生活服务领域的新职业形态,包括宠物摄影师、旅拍策划师、收纳师等,这既反映了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普遍升级,同时也体现出当前众多从业者将自身的爱好和特长转化为长远职业发展的择业态度。此外,近年来人们消费类型的多元化趋势,也促使职业类型分化,并对新职业人群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让就业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青年劳动力不足、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正成为当前社会的现实难题。大量的老年人、残障人员、急危重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专业化的健康护理和康护训练服务,并由此衍生出一大批新职业,如旨在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等照护需求的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对于健康产业、医疗护理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将前所未有的增加,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呼吸治疗师等新职业的需求将会呈井喷式增长。这些以往不曾存在的新职业是社会需求快速发展下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新职业的灵活性和强大生命力。
新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由于新职业产生时间较短,整体发展尚不成熟,在职业结构、职业培训、职业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供需不平衡。新职业的类型不断增加,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供给还难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例如,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康复医疗、健康服务等康养类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而经济的发展与消费的升级又促使消费者对购买的服务有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要求,传统的家政人员、健康护理人员等难以满足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据统计,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市场需求约为600万人,而实际从业人员不到40万人,存在巨大的人才供给缺口,有待进一步加强新职业人群的教育和培训。
其次,结构不合理。当前诸多新职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的巨大需求,并丰富了我国职业的类型,推动了传统职业的变革。但与当前我国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服务要求相比较,新职业的类型还比较单一,体系结构和人才队伍都有待完善。
再次,保障不完善。新职业在提供大批新就业岗位、吸纳传动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同时,一些劳动用工问题也逐渐产生。互联网平台就业模式下的劳动关系不明晰、难以被界定,在适用劳动标准、社会保险政策时无法对接。这不仅不利于新职业从业者自身劳动成果与职业权益的保障,同时也为人社部门的监管带来极大挑战,不利于新职业的类型扩充和人才队伍建设。
最后,培育不充分。面对巨大的新职业人才缺口,作为新职业人才主要供给者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暴露出急于求成的乱象。例如,一些院校忽略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发展的实际水平,扎堆开设一些热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专业,但却无法在教师、教材、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导致一些新开设的专业有名无实,学生的职业前景一片黯淡。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打着“网红孵化”“直播带货”等旗号,骗取“零粉丝”“零基础”的学员高昂的学费,但其自身的教学质量却根本无法与宣传效果相符。